化工儀器網手機版
移動端訪問更便捷實驗室模型指向地震監測新路徑
2025年06月13日 15:56:24
來源:化工儀器網 作者:羊舌木 點擊量:8048

近日,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突破性成果:通過開發高精度實驗室地震模型,首次將斷層表面微觀接觸面積的動態變化與地震發生概率直接關聯,為理解地震機制提供了全新的物理框架。
近日,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突破性成果:通過開發高精度實驗室地震模型,首次將斷層表面微觀接觸面積的動態變化與地震發生概率直接關聯,為理解地震機制提供了全新的物理框架。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經典摩擦定律與實際地震行為之間的理論空白,更指向了地震預測技術的潛在革新方向。

傳統地震研究長期依賴“速率與狀態”摩擦定律模擬地震,該定律通過數學模型描述斷層滑動行為,但其物理機制始終未明。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物理本構模型,將斷層間實際接觸面積作為核心狀態變量,成功解釋了地震周期中應力積累與快速破裂的動態過程。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Sylvain Barbot指出:“我們首次通過實驗觀測到,地震的觸發與斷層接觸面積的劇烈弱化直接相關——在模擬的快速破裂階段,約30%的接觸面積在毫秒間消失,這種劇烈弱化正是驅動地震的關鍵。”
研究發現,接觸面積的變化會顯著影響斷層的電導率、水力滲透性及地震波傳播特性。Barbot團隊提出,持續監測這些代理參數,或為地震短期預警提供全新工具。“若如果我們能夠在自然斷層上持續監測這些特性,或許能夠探測到地震成核的早期階段,這將催生在地震波輻射前早期監測震源孕育過程的新方法。”
盡管當前模型仍基于實驗室條件,研究已揭示控制地震破裂的核心機制。論文指出,自然斷層中可能存在更多復雜過程,如接觸質量變化、摩擦熔化等,需進一步結合現場觀測驗證。Barbot表示:“隨著對斷層摩擦物理機制的深入理解,主動監測技術有望成為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手段。”
該研究不僅重構了地震力學的基礎理論框架,更指向了從微觀接觸力學到宏觀災害預測的跨尺度研究路徑。未來,結合地球物理觀測網絡與實驗室模型的迭代優化,或為地震預測帶來革命性突破。
(資料參考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閱讀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核技術利用放射性廢物庫運行管理技術規范》(HJ 1417-2025)發布
本標準規定了核技術利用放射性廢物庫運行管理技術要求。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附錄C 和附錄D為資料性附錄。本標準為首次發布。2025-08-05 11:37:30 -
云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籌建云南省光伏發電系統產業計量測試中心、云南省綠色能源并網消納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云南省蔗糖產業計量測試中心...2025-08-04 14:58:46
-
山東農業大學就“山東農業大學2025年德州(齊河)小麥產業研究院儀器設備采購項目(J-25-SDSM-H-026)”發布招標文件,...2025-08-04 10:07:01
-
項目名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電磁超聲檢測系統,項目編號:0613-254025123169,招標范圍:電磁超聲檢測系統,...2025-07-30 15:11:27
-
國家能源局根據《能源標準化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有關要求,就2025年能源領域擬立項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及外文版翻譯計劃公開征求意見...2025-07-29 16:17:53
-
2008年,新一代的《中國區域地質志》撰寫工作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7月28日,新一代《中國區域地質志》經過多年的努...2025-07-29 16:09:38
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