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的研究人員接連發表三篇文章,分別報道了基于心血管疾病治療靶標RohA發現小分子抑制劑先導及優化、基于分子形狀和化學特征的三維相似性計算平臺發現全新結構的RSK2激酶抑制劑、基于反向藥效團匹配的在線靶標預測平臺成功 “鎖定”潛在作用靶標FGFR-1激酶方面的研究進展。
這些研究由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李劍副教授、黃瑾副教授、李洪林教授和徐玉芳教授研究組合作完成,其中李劍副教授早年畢業于沈陽藥科大學,其研究組近期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文章,成功地實現了一系列新穎的、對映選擇性高的串聯反應(包括三步和四步串聯反應),為合成結構復雜的、含多個官能團的手性結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途徑。
這幾項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國化學會的《藥物化學雜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這一雜志是化學類藥物研發領域中影響力和引用頻率zui高的期刊。
據報道,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自成立以來,理論與實驗相結合,各研究組緊密合作,充分發揮藥物化學、計算機科學、計算生物學、分子/細胞生物學及藥理學等學科交叉優勢,結合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合成等傳統學科優勢,加大藥物及靶標的發現工作,開展源頭創新,并已取得了優異的成果。在學校《交叉學科與重大項目培育基金》資助下,由李洪林教授負責,藥學院已初步建立了集成藥物設計、化學信息及計算系統生物學的藥物及靶標發現計算和相關數據庫平臺;學院內各研究方向緊密合作,進一步完善了藥物及靶標發現實驗平臺的流程化建設。目前基于該平臺,學院在創新藥物研究方面進展迅速。
初步統計,從2006至2010這5年期間,中國大陸地區研究者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發表論文86篇(其中高校發表論文數目為41篇)。而從2009年開始至2010年底,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在該期刊上已發表5篇研究論文。2011年初至5月底,藥學院已有3篇論文被該刊發表,有力地提升了華東理工大學在藥物化學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和學科地位。這表明藥學院通過建設藥物及靶標發現平臺,開展創新藥物研究的交流合作模式可為藥物研發發揮積極穩定的作用。同時,這也標志著藥學院在藥物化學領域的科研水平邁上了新的臺階,將為藥學院逐步占領藥物研發的制高點,推進相關重大疾病治療成果的進一步轉化,推動華東理工大學醫藥研究領域的創新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