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埃希氏菌可通過污染食物引起人類發病,大多數大腸埃希氏菌無害,但有一部分能引起人類腹瀉,這些大腸埃希氏菌被稱為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常見的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主要包括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腸道侵襲性大腸埃希氏菌、產腸毒素大腸埃希氏菌、產志賀毒素大腸埃希氏菌(包括腸道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和腸道集聚性大腸埃希氏菌。
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的分布
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常污染肉蛋奶及其制品、水果和飲料等,工廠、學校的集體食堂是它最常見的“作案地點”,冷葷涼菜常常是它的藏身之處。
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的危害
在過去的40年內,較為嚴重的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感染事件均是通過食物傳播引起的。例如,美國多次暴發的與肉餡有關的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食物中毒事件,日本1996年暴發的與進食牛肉有關的大腸埃希氏菌疫情,2020年我國貴州省一所學校發生的200多名學生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可見,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在食源性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已成為各國畜禽產品致病微生物監測和控制的重點。豬肉是我國廣大居民主要的動物源性食品,而生豬屠宰環節是肉品受致病菌污染的關鍵風險點之一。因此,及時監控生豬屠宰環節中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污染情況,對控制其傳播、降低食品安全隱患具有重要意義。
大腸埃希氏菌的檢測方法
生化鑒定常用三糖鐵瓊脂(TSIA)和KIA/MIU(AA+-/++-)和IMVC(++--)來初步鑒定。最后鑒定依據全面生化反應,典型的大腸埃希菌的基本生化反應特征:TSIA(雙糖鐵)產酸/產氣,產氣、CIT(枸櫞酸鹽)陰性、URE(脲酶)陰性、IDN(吲哚)陽性、MOT(動力)+/-、ORN(鳥氨酸)+/-。
血清學鑒定在大腸埃希氏菌的檢測技術發展史占有核心地位。在毒力因子檢測技術出現之前,血清學分析是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分類的主要根據。1944年,Kauffman提出一種血清學分類的標準,該標準經過不斷修改一直沿用至今。
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是最早應用分子診斷法的一類致病菌。事實上,分子生物學方法是糞便菌群中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不同類型間相互間區分以及它們與非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之間相區分的普遍、可靠的技術。目前對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的分子生物學檢測研究,在核酸探針技術和PCR法兩個方面已經獲得了重大進展。
預防措施
保持清潔 生熟分開 燒熟煮透 在安全的溫度下保存食物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