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維生素D除調節鈣磷代謝,與骨骼健康密切相關外,還具有其他更為廣泛的骨骼外生物學效應,如調節免疫、抗腫瘤、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和防控代謝綜合征等作用。由于富含維生素D食物的缺乏,人體內維生素D主要來源于皮膚光照合成。而現代生活方式改變及各種條件限制大大減少了皮膚暴露于利于維生素D合成的波長290~315nm的紫外線B的時間。故近年來,幾乎在各種族人群中均有維生素D缺乏發生率增高的研究報道。孕婦及嬰幼兒特殊的生理特點使其成為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妊娠期間,尤其在孕晚期25-(OH)D能通過胎盤轉運至胎兒,是新生兒維生素D儲備的來源。因此,嬰幼兒維生素D缺乏可能不僅是由于嬰幼兒期產生和獲得維生素D不足,更可能是由于胎兒時期從母體獲得的維生素D儲備不足導致。研究表明,孕母維生素D缺乏不僅與先兆子癇、妊娠糖尿病(GDM)、細菌性陰道病、流產、早產的發生有關,孕母充足的維生素D營養還可防止小兒呼吸道感染、哮喘、Ⅰ型糖尿病(TIDM)、炎癥性腸道疾病、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的發生。妊娠期受體內激素的影響,易發生胰島素抵抗,孕晚期正常孕婦胰島素反應比非妊娠婦女降低50-70%。維生素D缺乏一直被認為是糖耐受不良的重要因素,國外研究發現孕母維生素D營養狀況與其本身GDM及其后代TIDM的發生密切相關。GDM孕婦維生素D水平較低,維生素D缺乏孕婦的胰島素抵抗水平較高、GDM發生率增高,孕期母親補充魚肝油及由飲食中攝入較多的維生素D,可降低兒童T1DM相關的自身免疫的發生。我國維生素D強化食物除配方奶粉外,尚未普及,雖然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制定的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防治建議中已提出,孕末期母親應補充維生素D400-1000IU/d,但尚未推廣。
通過實驗得出:
1)孕晚期母親及新生兒的維生素D水平普遍較低,并有明顯季節差異,以春季zui低。提示應重視妊娠期維生素D補充,尤其是冬春季節,以保證孕母和胎兒充足的維生素D營養。2)孕母-新生兒25-(OH)D水平呈較弱的正相關,當孕母25-(OH)D≤25nmol/L時,則無明顯相關性。提示25-(OH)D從孕母向胎兒的轉運不僅與母親維生素D水平有關,也可能與胎盤轉運機制有關。3)孕晚期母親維生素D水平與其自身FG、IN及IR呈較弱的負相關性,與新生兒糖代謝無明顯相關。提示充足的維生素D營養有利于保護孕母,減少妊娠誘導的胰島素抵抗風險,孕母維生素D水平對其后代的糖代謝影響作用有待于進一步追蹤隨訪。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