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外國人因為格力產品而對中國人產生尊重,就像我們通過德國產品感到德國人的嚴謹一樣。”董明珠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世界通過產品來了解中國,所以中國的企業家應有社會責任感,不只是看到短期利潤,而是應著眼于長遠未來。
盡管人民幣匯率上升及勞動力成本增加,讓中國家電業原來的成本優勢大幅削弱,但董明珠認為,與別人競爭,價格只是一部分,品質是位,這也是格力一直堅持的原則。
現在空調市場的“總盤子”不變,“跳舞”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我們空調的室外機一直用1.2厘米厚的鋼板,有的企業只用0.5厘米厚的鋼板。”董明珠說,“有個詞叫‘舍得’,我‘舍’了,我忠誠、堅持努力,我終也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在經濟低迷時,產品品質好的企業反而受益,因為消費者購物時會更理性。
談及中國企業為什么總是處于產業鏈低端時,董明珠認為,因為掌握的技術太少。其實2000年前格力的科研投入也不多,2000年后才加大了,這是因為當年一件事刺激了格力的神經。“2000年我們想生產‘一拖多’空調,到日本去尋找合作方,問了一遍,得到的回答是:‘這技術先進,不賣!’格力這才意識到必須自主創新。”
“我們要做百年老店,”董明珠說,“這幾年格力對技術的投入是要多少就投多少。”比如搞模擬試驗,如何在零下60~70攝氏度制熱;又如開發“臥室空調”的技術。
自主研發的新產品也給格力帶來了效益,今年雖然經濟大環境不好,但前三季格力電器的凈利潤仍然增長超過80%。
技術創新必須與管理創新“并重”,“人海戰術”并不先進。現在格力一線工人的年薪是29000元,在業內屬于中次。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等壓力,格力如何消化?董明珠的答案是——“向內部管理要效益”。
格力去年底在干部大會上提出要“減員增效”,“不是說要裁多少人,而是今年增加100億元的銷售收入,員工數量維持不變,通過提高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來降低成本。”董明珠告訴記者,格力這個有4萬員工的工廠,一年接待費是300萬元。
面對世界經濟前景的不明朗,董明珠依然信心十足。她說,貼牌代工往往受品牌商的低價壓榨,條件很不利,不少企業為此偷工減料,從而給外界留下中國產品低質低價的印象。
“我們會放棄一些貼牌業務,對不能滿足雙方利益的就不進行貼牌合作。”董明珠說,格力由于擁有自己的技術,雖然貼牌業務受影響,但自主品牌出口業務不會受影響。目前,格力正在逐步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格力放棄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從2007年起,格力開始替日本大金代工家用空調,并返銷日本。董明珠透露,代工數量大約一年50萬~100萬臺,格力以此來切入日本市場。此外,格力還計劃與大金合作建立國際性的模具開發中心,來延伸產業鏈。
“中國民族品牌一定要保護,”董明珠強調,“大金原來想參股我們的模具中心,我說不行,我們另外再合資成立一個新的模具中心,由格力控股。”
繼在巴西、越南設廠后,格力繼續加快推進國際化步伐。但董明珠認為,“國際化不等于海外設廠”,海外設廠是因市場需要,只有產品才能市場。
不久前,她去越南考察了5天,每天都坐在安裝了格力空調的餐廳吃飯,覺得特別香。“只有全世界都在用你的產品,你才能叫世界。”而這正是格力努力的方向。董明珠透露,現在格力開始在海外市場復制國內的營銷模式,目前在印度已建立了幾百家格力空調專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