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夫、馱馬曾經是北碚的主要運輸方式,而滑竿則是主要出行方式。直到1934年北碚才有了條公路——碚青公路。建國后,北碚的交通有了發展,但真正發生巨變的是重慶直轄后的十年內。以前,北碚到主城需要花費兩個小時左右,如今,走高速15分鐘便可抵達主城核心區。曾經的“偽主城”,已經成為了宜居的都市后花園。
以前班車一天一趟
陳秉超,1950年軍隊轉業到北碚軍管會,他的命運便與北碚連在一起。他從一般辦事員干起,于1983年任北碚區區長,并于1991年退休。
“以前,去市里開會,需提前一天出發,否則根本來不及。”昨日,在北碚區的某小區內,退休老干部陳秉超說,以前北碚到城區距離雖然只有20多公里,但交通不便,這個主城區名不副實。
提起北碚的交通,陳秉超介紹,他是在1950年來到北碚的,當時從歌樂山到北碚,給他印象深的就是,路很不好走,他當時坐在車里,整顆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車就在一條很窄的公路上緩慢行走,“我從來沒有走過這么危險的公路,旁邊就是懸崖。”陳秉超說,那時候,北碚的交通不發達,從重慶往返北碚,無論是走水路還是陸路,都得要三四個小時。
“那時候北碚街上很難看得到汽車,就連公交車,也算是‘寶貝’了。”陳秉超稱,一天只有一趟班車往返北碚和市區,如果這班車沒有趕上的話,那就只有等到第二天才能坐到車了。陳秉超說,那時候如果去重慶開會,就得提前一天從北碚出發,這樣才能夠保證不會遲到。
如今已經是后花園
“近10年,北碚交通的發展,我感到很自豪。”陳秉超告訴記者,近年北碚交通的發展速度超出了他的想象,特別是直轄以來:1999年連通江北機場的水兩路、北碚至金刀峽的碚金路建成通車;2001年北碚至沙坪壩青木關的碚青路建成通車等。現在北碚已經形成了以212線為主的干線公路網,特別是2002年渝合高速的建成通車,使主城核心區到北碚只需要15分鐘。陳秉超說,作為曾經的“偽主城”,現在已經是真正的主城區,而隨著輕軌線路直達北碚,以及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北碚這座都市后花園將會更加宜居、便捷。
打造光電信息產業
北碚區委書記黃波介紹,工業是北碚經濟的發動機,也是北碚經濟未來發展的著力點。北碚為利用這個平臺,正加強以光電產業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工業園區建設,如蔡家組團是其中之一。
黃波稱,四聯LED項目入駐北碚后,可形成年產值超百億元的規模,為重慶拉出一條從基礎材料到終端產品的完整LED產業鏈。北碚區將以項目入駐為契機,完成光電產業規劃,爭取納入全國重點建設的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打造中國西部光電產業基地。
黃波說,不僅如此,北碚還將大力引入具有高附加值的科技產業,突出實施光電信息、儀器儀表、生物制藥、軟件外包為主的生態工業招商,通過蔡家組團、同興工業園、生態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園、北碚新城、北碚大學城、十里溫泉城、水土工業集中區“一團二園三城一基地”平臺建設,以科技為“磁心”,工業化為“磁場”,強化產業升級進程中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