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儀器網 本網視點】近日,生物技術媒體GEN在已經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早期階段生物制藥、診斷技術、治療技術公司融資報告中指出,2018年發展至今,共有18加生物制藥、診斷和治療公司融資達到甚至超過1億美元。在排名前10的融資中,來自中國的生物制藥公司基石藥業、騰盛博藥和天境生物均位列榜單之內,生物制藥行業順利占領融資“高地”。這也表明,作為眾多國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生物制藥行業已經進入到全新時代。

從目前的發布狀況來看,以美國的為首的歐美國家占據了生物制藥市場的大半壁江山。美國擔任著生物制藥發源地的重要角色,在生物制藥行業始終。據有效數據顯示,美國國內從事生物制藥開發公司的數量達到了總體的2/3。本次融資位列的就是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州的Moderna Therapeutics公司,融資金額達6.25億美元。Moderna公司不僅擁有業界先進的mRNA技術平臺,還建立了豐富的管線資產,在研藥物涵蓋腫瘤學、罕見病、傳染病等諸多領域。此外,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的一些生物制藥醫療也相對成熟,在生產生物藥品上更是成績斐然。
為了更好的推動生物產業的發展,我國也在積極的制定政策加以引導,以此來刺激生物制藥市場的發展。但由于國內的生物制藥產業起步較晚,因此與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差距仍舊比較明顯。
在長達20多年的發展時間內,國內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生物制藥已經初具規模。從地理位置上看,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集中了我國大部分的生物技術公司。在2017年發布的《“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中表明,我國醫藥產業將在2020年實現工業銷售收入4.5萬億元。生物制藥作為發展重點將得到進一步的推廣。
概而論之,我國的生物制藥行業發展形勢大好。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國制藥行業穩步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我國的生物制藥產業同樣有很多值得改進地方。
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的弊端首先表現在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上。國內從事生物制藥的企業數量雖多,但大都規模小,市場競爭力薄弱。此外,部分生物制藥企業采取“掛羊頭賣狗肉”的營銷方式:打著生物制藥的名號,而實際研發的生物制藥產品卻少之又少;其次,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我國生物制藥研發的經費投入相對較低,每年申請的生物技術只有1%左右。核心技術的缺乏,導致市場占有率低,難以與外企匹敵;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我國的科研院所普遍面臨的問題就是生物科技成果轉化困難,產業基礎薄弱;生物制藥產業園呈分散式分布。除了大城市的產業園實力較強外,大多數的醫藥園區都面臨著技術薄弱、高新技術產品少、資金不足等困境,未曾實現集中式的產業化生產模式等。
作為一項新興的高新技術,生物制藥行業的典型特點是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近年來,我國生物制藥行業發展速度迅猛,但存在的各種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今后,國內以生物技術為主打的企業還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促進我國制藥技術與市場的順利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