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體小動物無損無標記光聲三維立體成像設備,是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的革命性手段,它基于生物組織自身成分的光學吸收特性,通過光聲效應實現對小動物體內結構(如血管、腫瘤、器官)的三維、無創、高對比度成像,無需外源性造影劑或標記物,為活體動態研究提供了 “真實、自然” 的可視化工具。以下從技術原理、核心特性、成像流程、典型應用及優勢展開說明:
一、技術核心原理:光聲效應驅動的三維成像
該技術的基礎是光聲效應:當脈沖激光(500-1700nm)照射活體小動物組織時,內源性吸收物質(如血紅蛋白、黑色素、脂質、細胞色素)吸收光能后瞬間熱膨脹,產生超聲波(光聲信號)。通過陣列式超聲探測器采集不同角度的光聲信號,經三維重建算法(如反投影、傅里葉變換)反演吸收體的空間分布,最終生成三維立體圖像。
無損無標記的本質:依賴生物組織自身的光學吸收差異(如血管中血紅蛋白對 532nm 激光的強吸收、腫瘤細胞高代謝導致的色素積累),無需注射造影劑、熒光探針或進行基因編輯,避免外源性物質對動物生理狀態的干擾。
三維立體解析:通過機械掃描(平移 / 旋轉激光或探測器)或電子聚焦,獲取 x、y、z 三個維度的光聲信號,重建后可從任意切面(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觀察組織的立體結構,量化分析體積、密度、空間分布等參數。
二、技術核心特性:超越傳統成像的優勢
高對比度與深穿透的平衡
對血管、腫瘤等富含吸收物質的結構,對比度比超聲成像高 10-100 倍,可清晰區分微小血管(直徑 5-10μm);
穿透深度達數毫米至厘米級(如小鼠全身成像可達 2cm),解決熒光成像(穿透 < 1mm)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深度 < 2mm)的局限,覆蓋腦部、腹部、皮下等多部位。
功能與結構信息同步獲取
結構層面:三維顯示器官輪廓、腫瘤邊界、血管分支等解剖細節;
功能層面:通過分析光聲信號的光譜特性,量化血氧飽和度(氧合 / 脫氧血紅蛋白的光譜差異)、血流速度、代謝活性等生理參數(如腫瘤內低氧區域提示惡性程度)。
無損動態監測能力
無創傷性:激光與超聲波對組織的損傷極小,可對同一小動物進行長期追蹤(如每周 1 次成像),觀察腫瘤生長、血管發育、器官修復等動態過程;
無標記干擾:避免外源性標記物的毒性或免疫反應,確保實驗結果反映動物真實生理狀態。
三、成像流程:從樣本準備到三維重建
1. 小動物準備與系統調試
動物麻醉與固定:通過麻醉小動物(如小鼠、大鼠),固定于恒溫(37℃)成像平臺,減少呼吸、心跳導致的運動偽影;
參數設置:根據成像部位選擇激光波長(如 532nm 用于血管成像,900nm 用于深層器官)、掃描范圍(如腦部成像需覆蓋顱頂區域)、分辨率(通常 5-50μm,兼顧細節與成像速度)。
2. 三維數據采集與重建
信號采集:激光脈沖激發組織產生光聲信號,由超聲陣列探測器同步接收,通過三維掃描獲取全視野數據(單部位成像時間 5-20 分鐘);
三維重建:利用專用軟件(如 ViewMSOT、RAPID)對原始信號進行降噪、校正后,通過算法生成立體圖像,支持實時預覽和交互式調整(如透明化顯示、局部放大)。
3. 量化分析
提取三維參數:如腫瘤體積、血管分支數、血管密度、血氧飽和度空間分布等;
動態對比:通過多次成像數據的疊加,分析參數隨時間的變化(如腫瘤體積每周增長速率、血管修復過程中的分支增加趨勢)。
四、典型應用場景:多器官與生理過程的成像
1. 血管系統三維成像
全身血管網絡:清晰顯示小鼠主動脈、分支血管及毛細血管床的立體分布,量化血管直徑、長度、分支角度,用于研究血管發育畸形(如先天性心臟病的血管異常)或疾?。ㄈ鐒用}粥樣硬化的斑塊與血管的空間關系)。
腫瘤血管生成:在乳腺癌、肝癌模型中,三維成像可觀察腫瘤周邊 “雜亂分支” 的新生血管,分析其與腫瘤侵襲方向的關聯,評估抗血管生成藥物(如貝伐珠單抗)的療效(如治療后血管密度下降 30% 以上)。
2. 腦部成像
腦血管與腦結構:穿透顱骨成像腦皮層微血管網絡,三維顯示腦血管與腦區(如海馬、皮層)的空間對應關系,用于腦卒中模型中缺血區域的血管閉塞范圍與再通動態追蹤。
腦腫瘤研究:無創識別膠質瘤的位置與體積,通過血氧飽和度分布區分腫瘤核心(低氧)與邊緣(相對高氧),指導放療靶區的精準定位。
3. 腹部器官成像
肝臟與腎臟:三維顯示肝內血管分布與肝小葉結構,評估肝纖維化時的血管重構;成像腎皮質與髓質的血流差異,監測急性腎損傷后的血流灌注恢復過程。
腫瘤轉移:在肺癌、胃癌模型中,追蹤腫瘤細胞轉移至肝臟、肺部的微小病灶(<1mm),觀察轉移灶與器官血管的相互作用。
4. 腫瘤動態監測
皮下腫瘤:三維量化腫瘤體積隨時間的變化,結合血氧信息判斷腫瘤代謝活性(如體積增大伴隨低氧區域擴大提示惡性進展)。
原位腫瘤:如腦部膠質瘤、胰腺癌,無創成像腫瘤與周圍器官(如胰腺與十二指腸)的浸潤關系,避免解剖導致的信息丟失。
五、技術挑戰與未來方向
1. 當前挑戰
分辨率與成像速度的矛盾:高分辨率成像(5μm)需密集掃描,耗時較長(>20 分鐘),易受動物體動影響;快速成像則可能犧牲細節。
深層組織分辨率衰減:超過 1cm 深度后,光聲信號衰減導致分辨率下降(>50μm),難以清晰顯示深部微小結構(如腹腔微小腫瘤)。
三維數據處理復雜:單只小鼠全身成像數據量達數十 GB,實時三維重建需高性能計算支持,普通實驗室難以普及。
2. 未來發展趨勢
超分辨與高速成像:開發多焦點激光激發與并行探測技術,將成像時間縮短至分鐘級,同時保持微米級分辨率;
多模態融合:與超聲、OCT 等技術結合,互補優勢(如超聲提供器官輪廓,光聲提供功能信息),提升三維成像的全面性;
智能化分析:利用 AI 算法自動識別腫瘤、血管等結構,量化參數并預測疾病進展(如腫瘤轉移風險),降低人工分析成本;
臨床前轉化:標準化成像流程,推動該技術成為藥物研發中評估療效的 “金標準”,加速從動物實驗到臨床應用的轉化。
活體小動物無損無標記光聲三維立體成像設備,以 “無創、無標記、三維、功能” 的優勢,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觀察活體動態過程的 “窗口”。其在腫瘤學、神經科學、心血管研究等領域的應用,不僅深化了對疾病機制的理解,也為藥物研發、個性化醫療提供了關鍵的在體驗證工具,未來有望成為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的核心技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