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中南大學曹亞教授《Nature reviews》發表癌癥研究述評
閱讀:939 發布時間:2011-9-23物通報道 9月15日,《自然綜述腫瘤》(Nature Reviews Cancer)雜志在線刊登了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曹亞教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腫瘤中心Ronald A. DePinho、澳大利亞*墨爾本醫院Matthias Ernst以及英國格拉斯哥Beatson癌癥研究所Karen Vousden四位世界腫瘤研究專家圍繞“Cancer researc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腫瘤研究的過去、現狀和未來)這一主題聯合發表的一篇述評(viewpoint)。
英國雜志《自然》(Nature)是世界上zui早的性科技期刊,也是世界上zui的科學雜志之一。《自然癌癥綜述》(Nature reviews caner)作為《Nature》旗下介紹癌癥研究進展的期刊,是目前*的腫瘤研究領域zui*的綜述雜志,其影響因子達到37.187。此文是該雜志創刊10周年專題系列的*述評。
曹亞教授早年畢業于湖南醫科大學(湘雅醫學院前身),1985年贏得當年在僅有15位學者獲得的抗癌聯盟基金資助,受邀于美國國立癌癥研究院(NCI)從事腫瘤研究,因出色的研究工作先后連續兩次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1989年放棄國外優厚條件毅然選擇回國與姚開泰院士共同建立腫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現為我國腫瘤界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病理生理重點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擔任教育部癌變與侵襲原理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衛生部癌變原理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湘雅醫學院腫瘤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務。主要研究方向為腫瘤發病分子機理研究,迄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曹亞教授在該述評指出,隨著后人類基因組時代的到來,全基因組分析進行的大規模人群樣本,是科學家們重新認識腫瘤發病的分子基礎。腫瘤作為一類復雜性慢性疾病,將有望成為一類可控性疾病。人乳頭狀瘤病毒疫苗的問世,使宮頸癌成為*個可用疫苗來預防的腫瘤,從而為防治感染性相關腫瘤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策略。“轉化醫學”已從概念提出進入到實踐階段,為分子靶向藥物提供新的切入點,其中使用針對病原體如Epstein-Barr病毒編碼的瘤蛋白來改善腫瘤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也在積極探索之中。而正在迅速發展的分子影像學,為腫瘤分子醫學的多學科交叉提供了一種成功*。
曹亞教授在述評中還指出,未來10年,腫瘤的各級預防將是腫瘤研究的重點。普及腫瘤預防知識,將有效推動控煙等癌癥預防工作。腫瘤的轉化醫學與臨床實踐研究更為緊密。隨著感染的有效控制和新腫瘤標志物的普及篩查,腫瘤將從以“治”為重點逐步轉向以“防”為重點。基于天然來源產物的腫瘤化學預防研究將更為活躍,以腫瘤分子靶點為基礎的抗癌藥物將是新的熱點,各類組學整合于腫瘤的分子機理研究,將為分子腫瘤學的發展提供新的模式。注重開展腫瘤分子流行病學的調查,將推動腫瘤的個體化治療。此外,非政府機構如蓋茨基金會將對腫瘤研究提供更多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