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S/H9C2中國倉鼠卵巢細胞系
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細胞系是極為重要的研究工具,它們為探究生命奧秘、開發創新療法提供了關鍵的基礎。CHO-S/H9C2中國倉鼠卵巢細胞系便是其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其構建過程凝聚了科研人員的智慧與努力,蘊含著諸多關鍵節點。
CHO 細胞,即中國倉鼠卵巢細胞,最初由美國遺傳學家西奧多?帕克(Theodore Puck)在 1957 年從中國倉鼠卵巢中成功分離得到。這一發現意義重大,因為 CHO 細胞具備諸多優良特性,如可以進行貼壁或懸浮培養,易于進行基因轉染,能夠對蛋白進行翻譯后修飾等,這使得它成為哺乳動物基因表達的優質宿主細胞,在后續的生物制藥與基礎研究中展現出巨大潛力。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對 CHO 細胞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造與馴化,從中衍生出多種不同特性的細胞系,以滿足不同研究與生產需求。其中,CHO-S 細胞系是在 1971 年,由多倫多大學的 Thompson 對 CHO-K1 細胞進行馴化后得到的懸浮細胞系。它能夠在生物反應器中實現大規模培養,極大地推動了生物藥的工業化生產進程,為大規模生產生物藥奠定了基礎。這一成果也促使科研人員不斷探索,期望借助 CHO-S 細胞的優勢,構建出具備特定功能的細胞系。
K7OE10 蛋白與細胞代謝調控緊密相關,對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細胞代謝的精細機制,為攻克代謝相關疾病提供新的思路與靶點。然而,在天然細胞環境中,K7OE10 蛋白的表達量相對較低,這給相關研究帶來了極大阻礙。為了突破這一瓶頸,科研人員決定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 K7OE10 基因導入合適的細胞系中,使其能夠穩定且高效地表達 K7OE10 蛋白。經過綜合考量,CHO-S 細胞脫穎而出,成為理想的基因導入受體。它本身具有良好的懸浮培養特性,能夠適應大規模培養需求,且遺傳背景相對清晰,便于后續的基因操作與研究。
科研人員通過慢病毒載體介導的方法,將精心設計的 K7OE10 基因導入 CHO-S 細胞中。慢病毒載體具有高效整合外源基因、能夠穩定表達等優點,能夠確保 K7OE10 基因順利進入 CHO-S 細胞的基因組,并實現穩定的遺傳與表達。在導入基因后,細胞群體呈現出多樣性,并非所有細胞都能按照預期高效表達 K7OE10 蛋白。因此,科研人員利用抗性篩選及單克隆純化技術,對細胞群體進行篩選與純化。他們在培養基中添加特定的抗性藥物,只有成功整合并表達 K7OE10 基因的細胞才能在這種環境下存活。隨后,通過單克隆技術,將單個陽性細胞分離出來,進行單獨培養與擴增,最終獲得了均一性良好、能夠穩定表達 K7OE10 蛋白的細胞系,即 CHO-S/K7OE10-1D6 細胞系?!癒7OE10-1D6" 這一名稱清晰地標識了該細胞系過表達的蛋白以及克隆編號,確保了蛋白表達的穩定性與均一性,為后續深入研究 K7OE10 蛋白的功能、參與的生物通路以及在代謝相關疾病中的作用機制,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