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er 256 大鼠乳腺癌細胞系
Walker 256 大鼠乳腺癌細胞系是乳腺癌研究領域的經典模型,因兼具實體瘤形成與腹水產生能力,且致瘤性強、生物學特性穩定,成為探索乳腺癌生長、轉移機制及藥物篩選的重要工具。
該細胞系起源于 1928 年,由 Walker 從大鼠自發性乳腺癌組織中分離建立,經近百年傳代優化,其惡性表型愈發穩定。與其他乳腺癌細胞系相比,其獨te之處在于既可在乳腺原位形成實體瘤,也能通過腹腔接種產生血性腹水,這種 “雙態成瘤" 特性使其能模擬乳腺癌不同進展階段的病理特征,為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模型選擇。
在生物學特性方面,Walker 256 細胞呈現典型的惡性腫瘤特征。形態上,體外培養時呈上皮樣或梭形,貼壁生長,細胞排列緊密且無規則,細胞核大而深染,核質比顯著高于正常乳腺細胞;實體瘤組織中細胞呈巢狀分布,可見明顯的核分裂象及浸潤性生長。生長特性上,增殖速度快,倍增時間約為 22-26 小時,在含 10% 胎牛血清的 DMEM 培養基中可穩定傳代,傳至 60 代后仍保持強致瘤性,但若長期體外培養,轉移能力會輕微減弱,需定期通過大鼠體內傳代復壯。
功能特性上,Walker 256 細胞的侵襲與轉移能力突出。研究表明,其高表達基質金屬蛋白酶家族(MMP-2、MMP-9)及黏附分子 CD44,這些分子協同作用,助力腫瘤細胞突破基底膜并侵襲周圍組織。Transwell 實驗顯示,其侵襲能力是正常大鼠乳腺上皮細胞的 6-9 倍,且能分泌大量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促進腫瘤新生血管形成,為實體瘤生長和腹水持續產生提供營養支持。
在研究應用中,Walker 256 細胞系的價值廣泛。在腫瘤生長機制研究中,利用其實體瘤模型可分析細胞周期調控因子(如 Cyclin D1)和凋亡相關基因(如 Bcl-2)的作用,通過檢測這些分子的表達變化,揭示乳腺癌無限增殖的分子機制。在轉移研究中,借助其腹水轉移特性,能追蹤腫瘤細胞從原發灶到腹腔臟器的擴散路徑,發現轉移過程中上皮間質轉化(EMT)相關基因(如 Snail、Twist)的上調規律。
藥物篩選方面,該細胞系對多種抗腫瘤藥物敏感,通過實體瘤體積測量和腹水細胞計數,可直觀評估藥物對腫瘤生長的抑制效果,尤其適用于hua療藥物聯合用藥方案的優化研究。同時,其分泌的細胞因子(如 IL-6、TNF-α)為腫瘤微環境研究提供了線索,分析這些因子與腫瘤進展的關聯,可為靶向腫瘤微環境的治療策略提供依據。
培養與保存 Walker 256 細胞需注意特定條件。體外培養時,需維持 37℃、5% CO?環境,培養基選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DMEM,添加抗感染成分預防污染,傳代時采用溫和方法分散細胞,避免過度處理影響活性。體內傳代可選擇乳腺原位接種或腹腔注射,乳腺接種 10-14 天形成實體瘤,腹腔接種 7-10 天產生腹水,收集的腫瘤組織或腹水細胞離心后可用于實驗或凍存。
凍存時,用含 10% DMSO 的胎牛血清作為凍存液,梯度降溫后存入液氮,復蘇時 37℃水浴快速解凍,離心去除 DMSO,存活率可達 85% 以上。需注意不同品系大鼠對其敏感性有差異,SD 大鼠成瘤率達 100%,是zui常用的宿主動物。
與其他模型相比,Walker 256 細胞系的優勢在于 “雙態成瘤" 特性,能同時模擬乳腺癌實體瘤生長和腹腔轉移過程,且模型構建簡便、實驗重復性高;但作為動物模型,與人乳腺癌存在物種差異,研究結果需結合人源細胞系驗證。
總之,Walker 256 大鼠乳腺癌細胞系憑借穩定的惡性表型、獨te的成瘤特性及廣泛的藥物敏感性,成為乳腺癌基礎研究與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推動著乳腺癌發病機制和治療策略的深入探索。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