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T-4人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細胞系
MOLT-4人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細胞系是研究 T 細胞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T-ALL)的經典模型,因具備典型的 T 淋巴細胞表型和穩定的生物學特性,在白血病發病機制、免疫表型分析及藥物研發領域應用廣泛,為解析 T-ALL 的復雜生物學行為提供了可靠工具。
來源與背景:該細胞系于 1964 年從一名 19 歲男性 T-ALL 患者的外周血中分離建立,是首ge被證實具有 T 淋巴細胞分化特征的白血病細胞系。與其他 ALL 細胞系(如 Jurkat)相比,其更貼近臨床 T-ALL 患者的免疫表型,尤其適合研究 T 細胞發育異常與白血病發生的關聯,為探索 “正常 T 細胞發育 - 白血病轉化" 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理想樣本,填bu了 T-ALL 分化階段研究模型的空白。其明確的來源和長期傳代穩定性,使其成為 T-ALL 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的重要橋梁。
細胞特性:形態上呈圓形或類圓形,懸浮生長,無貼壁能力,細胞質較少,可見少量嗜天青顆粒,細胞核大且呈圓形,核仁明顯,具有淋巴母細胞的典型形態特征。核心特性為T 淋巴細胞表型,表達 T 細胞特異性標志物,如 CD3、CD4、CD5、CD7 等,其中 CD3 和 CD7 呈強陽性,CD4 陽性而 CD8 陰性,處于 T 細胞分化的胸腺皮質階段;高增殖活性,體外培養時增殖速度快,細胞倍增時間約 24-30 小時,克隆形成能力強,高表達增殖相關基因,在裸鼠模型中可形成白血病樣浸潤,骨髓和外周血中可見大量淋巴母細胞;藥物敏感性,對多種治療藥物(如長春新堿)反應顯著,藥物處理后細胞凋亡率可達 60% 以上,長期藥物暴露可誘導耐藥亞株,模擬臨床治療中的耐藥現象。傳代時無需消化處理,直接吹打即可收獲細胞,傳代比例 1:5-1:8,連續傳代 50 次后仍保持穩定的免疫表型和增殖特性。
培養條件:適宜采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RPMI-1640 培養基,添加 1% 抗菌混合液以維持細胞活性。培養環境需控制在 37℃、5% CO?飽和濕度,每 1-2 天更換一次培養基,細胞密度維持在 5×10?-2×10?個 /ml 之間,密度過高易導致細胞活力下降。與貼壁細胞系不同,其對振蕩和剪切力敏感,培養過程中應避免劇烈晃動,傳代時通過離心(1000rpm,5 分鐘)收集細胞,用新鮮培養基重懸后接種,無需消化處理,可最da程度減少細胞損傷。
檢測鑒定:經微生物篩查,無支原體、細菌、真菌及常見病毒污染,符合實驗細胞質量標準。流式細胞術檢測顯示,CD3、CD4、CD5、CD7 等 T 細胞標志物呈陽性表達,CD19、CD20 等 B 細胞標志物陰性,符合 T-ALL 的免疫表型特征。染色體核型分析呈現亞四倍體核型,存在 8 號染色體三體、14 號染色體易位等異常,與臨床 T-ALL 患者的遺傳學改變高度吻合。功能驗證實驗中,經 PHA(植物血凝素)刺激后,細胞可出現部分活化特征,IL-2 分泌量增加,驗證其 T 淋巴細胞的功能潛能;裸鼠尾靜脈注射后,2-3 周即可出現白血病癥狀,外周血白細胞計數顯著升高,病理檢查可見多器官淋巴母細胞浸潤。
應用領域:在發病機制研究中,該細胞系常用于解析 T 細胞受體(TCR)信號通路異常在 T-ALL 中的作用,研究發現其 TCR 基因重排異常,導致持續的信號激活,促進細胞異常增殖,為理解 T-ALL 的分子起源提供了關鍵線索。在細胞療法研究中,是評估針對性細胞療法療效的常用模型,針對 CD3、CD7 等靶點的修飾細胞可特異性識別并殺傷該細胞系,殺傷效率可達 80% 以上,為 T-ALL 相關治療方案的優化提供實驗依據。在藥物篩選方面,適用于評估抗 T-ALL 藥物的療效,通過檢測藥物對細胞增殖及凋亡的影響,篩選能特異性抑制 T 淋巴母細胞生長的候選藥物,如某些靶向 NOTCH1 通路的抑制劑可顯著降低其增殖活性。此外,該細胞系可用于研究白血病細胞與骨髓微環境的相互作用,與骨髓基質細胞共培養可增強其耐藥性,為解析微環境介導的耐藥機制提供實驗基礎。
該細胞系的優勢在于能穩定模擬 T-ALL 的免疫表型和分化階段特征,為研究 T 細胞白血病的 “分化阻滯" 機制提供了理想模型。通過與其他 T-ALL 細胞系(如 Jurkat)的對比實驗,可清晰區分不同分化階段 T-ALL 的生物學差異,為個性化治療策略的制定提供實驗依據。
總之,MOLT-4 人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細胞系憑借其典型的 T 淋巴細胞特征和穩定的生物學特性,成為連接 T-ALL 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的重要橋梁,為解析 T-ALL 的發病機制、開發新型靶向藥物及優化相關治療方案提供了堅實的實驗基礎。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