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9c2(2-1)大鼠心肌細胞系
H9c2(2-1)大鼠心肌細胞系在心肌疾病研究領域應用廣泛,憑借其高度模擬心肌細胞的生物學特性與功能,成為探究心肌損傷機制、評估心肌保護藥物及解析心臟生理過程的關鍵實驗模型,為心血管疾病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提供了穩定可靠的細胞平臺。
細胞特性與來源背景:該細胞系源自 BD-IX 大鼠的胚胎心臟組織,經原代培養與克隆篩選建立。細胞形態呈現典型的心肌細胞特征,未分化狀態下為長梭形,經誘導分化后可形成多核肌管,胞質內可見明顯的肌原纖維,呈現明暗相間的橫紋結構。生長方式為貼壁生長,排列呈平行束狀或漩渦狀,傳代后 24 小時貼壁率達 93%。核心參數表現穩定:倍增時間約 28-32 小時,連續傳代 40 次后仍保持正常的二倍體核型(42 條染色體);心肌特異性標志物肌鈣蛋白 T、α- 肌動蛋白(α-Actin)免疫熒光染色呈強陽性,細胞純度達 96%;無細菌、真菌、支原體及病毒污染,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重復性。
科研應用價值: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研究中,H9c2 (2-1) 細胞經缺氧 / 復氧處理后,乳酸脫氫酶(LDH)釋放量較正常組升高 3.2 倍,活性氧(ROS)水平增加 2.8 倍,可模擬心肌細胞在缺血再灌注過程中的氧化應激損傷,為解析細胞凋亡信號通路提供理想模型。藥物篩選方面,該細胞對 β 受體阻滯劑、心肌保護肽等藥物反應敏感,經特定藥物處理后,細胞存活率提升 40%,心肌酶譜指標改善,適用于評估新型心肌保護藥物的療效與作用機制。在心肌分化研究中,細胞在 5 - 氮雜胞苷誘導下可表達心肌特異性轉錄因子 GATA4 和 Nkx2.5,表達量分別增加 3.5 倍和 2.7 倍,能模擬心肌細胞的分化過程,助力心臟發育機制研究。此外,將該細胞與心肌成纖維細胞共培養,可構建體外心肌微環境模型,用于探究心肌纖維化的細胞間相互作用機制。
培養與保存規范:推薦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DMEM 高糖培養基,添加 1% 非必需氨基酸及 1% 抗生素混合液預防污染,培養環境為 37℃、5% CO?飽和濕度的恒溫培養箱。培養基需每 2-3 天更換一次,避免代謝廢物積累。傳代時采用 0.25% 胰dan白酶 - EDTA 消化,待細胞邊緣回縮、間隙增大后終止消化,傳代比例為 1:4-1:6,每 3-4 天傳代一次,維持細胞融合度在 70%-80% 以保持心肌特性。凍存液配方為基礎培養基 + 10% DMSO+20% FBS,經程序降溫(-20℃1 小時→-80℃過夜→液氮保存)后,復蘇細胞存活率達 90% 以上,3 代內可恢復正常增殖與收縮功能。運輸方式可選擇干冰凍存管或 T-25 培養瓶活細胞運輸,收到細胞后需靜置培養 6 小時,更換培養基后觀察細胞形態,確認無異常漂浮物后進行后續實驗。該細胞系僅限科研使用,禁止用于臨床診療相關研究。
H9c2 (2-1) 大鼠心肌細胞系以其穩定的心肌表型、明確的功能特征及易于培養的優勢,在心肌疾病機制研究與藥物研發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推動心血管領域的科學突破與治療方案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