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TEC/HL-025大鼠正常氣管上皮細胞系
RNTEC/HL-025大鼠正常氣管上皮細胞系作為源自大鼠氣管黏膜組織的正常上皮細胞模型,因保留氣管上皮的生理特性及分化功能,在氣管黏膜屏障功能、氣道損傷修復及呼吸系統疾病機制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成為探究氣管上皮生理功能及相關疾病的關鍵實驗工具。
細胞特性與來源背景:該細胞系源自大鼠氣管中段黏膜組織,經原代培養和純化獲得。細胞形態呈典型柱狀,部分呈柱狀纖毛樣,胞體大小均勻(直徑約 12-18μm,長度約 25-30μm),胞質呈弱嗜酸性,可見散在的分泌顆粒,約 8% 細胞頂端可見纖毛結構,細胞核呈橢圓形,位于細胞基底部,核仁小而清晰。生長方式為貼壁生長,呈單層有序排列,具有明顯的接觸抑制現象,傳代后 24 小時貼壁率達 93%。核心參數表現出正常氣管上皮細胞特征:倍增時間約 72 小時,連續傳代 15 次后仍保持穩定的生物學特性;表面標志物表達du特,細胞角蛋白 18(CK18)陽性率達 96%,上皮細胞黏附分子(EpCAM)陽性率 94%,纖毛標志物 β- 微管蛋白 Ⅳ 陽性率 35%;具有正常的二倍體核型(染色體數 42 條),無染色體畸變;細胞間連接緊密,緊密連接蛋白 occludin、claudin-1 表達豐富,可形成完整的上皮屏障,跨上皮電阻值達 380Ω?cm2;能分泌黏液蛋白 MUC5AC,基礎分泌量達 45ng/mL;無微生物污染,細胞純度達 96%,保障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科研應用價值:在氣管黏膜修復研究中,RNTEC/HL-025 細胞經表皮生長因子(EGF)處理 48 小時后,遷移速率增加 60%,增殖活性提升 45%,纖毛再生率達 30%,可模擬氣管黏膜損傷后的修復過程,為解析氣道上皮再生機制提供理想模型。
在呼吸系統疾病研究方面,該細胞經香煙煙霧提取物處理后,炎癥因子 IL-6 分泌量增加 4.2 倍,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表達量提升 3.8 倍,緊密連接蛋白 occludin 表達量下降 40%,可模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氣管上皮的損傷過程,適用于探究氣道炎癥的發病機制。
氣道屏障功能研究領域,該細胞在脂多糖(LPS)刺激下,跨上皮電阻值下降 35%,黏液蛋白 MUC5AC 分泌量增加 2.5 倍,抗氧化酶 SOD 活性下降 30%,能很好地模擬細菌感染引起的氣道屏障破壞,為評估氣道保護藥物的療效提供實驗基礎。此外,該細胞與氣道平滑肌細胞共培養時,平滑肌細胞收縮相關蛋白表達量增加 2.8 倍,可用于探究上皮 - 平滑肌相互作用在氣道收縮中的調控機制。
培養與保存規范:推薦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 Growth Medium 培養基,添加 0.1ng/mL 表皮生長因子(EGF)、0.5μg/mL 氫化ke的松及 1% 抗生素混合液,培養環境為 37℃、5% CO?飽和濕度培養箱。培養基需每 2-3 天更換一次,以維持細胞的分化狀態。傳代時,用 PBS 沖洗細胞 2 次,加入專用細胞解離液,37℃孵育 10-12 分鐘,待細胞間隙增大后輕輕吹打使細胞脫落,傳代比例為 1:2-1:3,每 6-7 天傳代一次,避免過度傳代導致纖毛分化能力下降。
凍存液采用培養基 + 10% DMSO+20% 胎牛血清的混合液,細胞濃度調整為 2×10?個 /ml,經程序降溫(-20℃1 小時→-80℃過夜→液氮保存)后,復蘇存活率達 85% 以上,3-4 代內可恢復正常的生長和分泌功能。運輸采用干冰冷凍運輸或培養瓶活細胞運輸,收到細胞后需靜置培養 24 小時,更換培養基后觀察細胞形態,確認無異常漂浮物且排列整齊后進行實驗。該細胞系僅限科研使用,操作時需避免頻繁更換培養環境,以防細胞形態及功能改變。
RNTEC/HL-025 大鼠正常氣管上皮細胞系以其穩定的生理特性、典型的氣管上皮功能及黏液分泌能力,在氣管生物學研究與呼吸系統疾病機制探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揭示氣道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開發新型治療藥物提供了可靠的細胞模型。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