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水資源保護逐步深入,凈水器迎來發展的新時代。但凈水器行業集中度仍然偏低,同質化競爭較為嚴峻,行業“低小散”格局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觀。因此,迫切需要采用多維度舉措引導凈水器制造企業轉型,推動企業不斷向網格化、智能化、化方向升級,通過深度整合重塑業態格局。
過去的5年,被凈水器行業業內人士稱為“黃金時代”,一系列污水處理裝備制造相關政策相繼出臺。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凈水器制造企業數量接達1000多家,行業整體投資規模接近97億元。
當前,凈水器制造企業的交易頻繁活躍,設備產銷增長緩慢的趨勢有所改變,整體產業鏈逐步走出效益低迷態勢。僅在2017年,包括中央環保督察、黑臭水體治理專項督查行動在內的一系列舉措助推水環境治理產業景氣度上升,治水企業經營逐步向好,采購水處理設備數量大幅增長,加上夯筑“民生水杯”等政策因素疊加,推動了凈水器等民用水處理設備迅猛發展。
隨著需求側對水資源品質要求日漸提升,一些不規范的凈水器制造企業被淘汰出局;同時,新技術、新模式已成為驅動行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凈水器行業開始由“低小散”粗獷式增長模式向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期間處于產業鏈上的參與者兼并重組和轉型升級也在同步加快。
凈水器行業迎來深度整合浪潮,集中度進一步加強。以碧水源、史密斯、沁園、小米、巴安水務等為首的行業中堅力量加大了研發投入,凈水器深加工業務步伐不斷加快。此外,凈水器企業通過構建整站式服務平臺,開展信息采集、數據分析、數字技術,逐步整合供給,優化網點布局,推動了凈水器交易由線下發展到新商業模式結合。
“不過,凈水器行業集中度總體上仍然偏低,行業‘低小散’格局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觀,同質化競爭依然嚴重。”業內認為,凈水器制造使用過程中處置混亂、“二次污染”現象嚴峻;從業者資質欠缺、服務意識參差不齊,行業標準有待進一步規范。一方面需要開展技術研究,綜合分析比較各類水質凈化技術的工藝流程、投資運營成本及經濟效益等因素,為凈水器高值化利用探索路徑;另一方面仍需要機制給予相關企業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扶持。
行業內中小型企業占據主流,缺乏度、融資難、信貸難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大痛點。此外,凈水器建設規范化程度仍與業界希冀存在差距,暫未對回收體系的規范化、規模化和集約化起到和拉動作用。制造產業鏈大多功能單一,僅局限于凈水器的研發、制造,產業鏈短,沒有形成深加工利用產業鏈條。
但這仍舊不能改寫凈水器行業發展大勢。隨著水環境治理政策法規不斷出臺,特別是水資源保護戰略計劃深入挺進,凈水器行業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帶動下將穩步發展。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凈水器行業得到了資本青睞,PPP、利好政策、融資等方式支持了凈水器制造商做強做大。
自主品牌在逐步占據高地的同時,專業化、化凈化技術、反滲透加工利用企業和設備制造企業發展將隨之迎來新契機。且準入門檻提升加上環保力度加大,對于擁有核心技術的*和具備綜合實力的跨界企業來說將是利好。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