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一系列涉及環境監測領域的政策密集出臺,相關行業或迎來一輪新的發展契機。
今年8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將用三年時間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排污單位、運維機構三類主體實行全覆蓋檢查,其中重點檢查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長三角區域、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和造紙、火電、鋼鐵、化工、城市污水處理等行業;生態環境部也將聯合監管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共同管理好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
同月,生態環境部會同監管總局發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修改單,修改了標準中關于監測狀態的規定,并修改完善了相應的配套監測方法標準,實現了與接軌。
生態環境部8月26日宣布,將逐步擴大“千里眼計劃”實施范圍。2018年10月前實施范圍為“2+26”城市;10月起增加汾渭平原11城市;2019年2月起增加長三角地區41城市,從而實現對重點區域的熱點網格監管全覆蓋。
所謂“千里眼計劃”,即通過衛星遙感等的技術手段,在北京指揮部就可以找出“2+26”城市、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PM2.5濃度比較高的地區,進行重點監管。
地方也出臺了相關政策。西安市近日發布《“鐵腕治霾·保衛藍天”三年行動方案(2018 年—2020 年)》提出,將通過35 條具體措施,打贏藍天保衛戰。重點任務就包括大力提升固定源監管水平,切實強化重點時段污染防控等。多位業內人士對上證報記者表示,上述政策的發布,將會刺激污染源環境監測設備以及運維的需求,推動監測行業訂單的增長,利好監測行業。在監測行業空間逐步放開的情況下,政府對其監管力度也將進一步加強。
有機構測算,受益于政策利好的持續深度發酵,“十三五”期間監測行業設備銷售空間有望達到500億元,2018年至2020年年均監測運維空間或將近100億元。
在此期間,地方剛性需求不斷增強。如河北提出今年構建全省生態環境監管大數據平臺,大氣監控指揮系統投入使用,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防范和懲治機制。河北環境監測中心6月發布的某次公開招標信息顯示,采購235套儀器達7186萬元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