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脊髓損傷模型小鼠系統免疫反應的動態變化
閱讀:316 發布時間:2020-12-24脊髓損傷(SCI)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神經疾病,目前尚無突破性的治療方法。SCI通常表現為原發性和繼發性損傷。機械性損傷,如外傷,會直接引起原發損傷。多種病理變化,包括血管損傷、脫髓鞘、炎癥反應、代謝紊亂和興奮性毒性會引起繼發性損傷。椎管內炎癥和免疫反應被認為在各種繼發性損傷機制的演變、病理發展和協調中發揮核心作用,這些機制加重了臨床神經功能缺損。
SCI引發的椎管內炎癥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研究,而SCI引發的炎癥反應是一種無癥狀和非自限性的炎癥級聯反應,由一系列不同類型的細胞協調,包括浸潤性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和內皮細胞。浸潤性免疫細胞被證明是SCI引起椎管內炎癥反應的主要因素。SCI后的早期免疫反應以一種時間依賴的方式將外周血中的白細胞招募到損傷部位。浸潤的外周免疫細胞和內源性小膠質細胞對SCI產生協同反應。不同的免疫細胞亞群對神經保護或神經毒性或兩者都有不同的作用,因此,SCI恢復依賴于這些細胞亞群之間的相互作用。
正常情況下,外周免疫反應對維持脊髓內穩態至關重要。SCI可導致內分泌和淋巴組織的植物性神經支配功能障礙或缺失,導致長期、異常的炎癥反應。與SCI相關的局部免疫反應可以影響系統免疫反應,進而影響損傷部位發生的病理生理變化和修復過程。
CD4+輔助性T細胞在適當的宿主防御和正常免疫調節中起關鍵作用,分化為功能不同的輔助性T細胞亞群。CD4+CD25+FOXP3+調節性T細胞(Tregs)是一種重要的T細胞亞群,在維持免疫耐受和抑制宿主過度的有害免疫反應方面發揮著*的作用。這些亞群通過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的釋放影響脊髓損傷的病理生理學變化,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作為信號蛋白,這些分子介導的促炎和抗炎作用之間的平衡在脊髓損傷的進展和預后中起著關鍵作用。促炎性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a)、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是炎癥反應的關鍵介質,而白細胞介素-10(IL-10)對免疫調節和炎癥有多種作用,可以抑制巨噬細胞和Tregs產生的促炎性細胞因子。此外,還可以作用于Tregs,維持轉錄因子Foxp3的表達。
因此,為了準確評估SCI的發展狀態,必須檢查受CNS支配的外周免疫器官和脊髓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在這項研究中,南京鼓樓醫院臨床干細胞研究室王斌團隊研究了脊髓損傷后系統免疫反應隨著時間的變化,闡述了由脊髓損傷引起的系統免疫反應完整的動態分布,進一步理解了脊髓損傷后發生的病理生理過程,并揭示了脊髓損傷未來免疫治療的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