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受熱捧 環保市場再升溫
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環保領域,土壤修復產業近年來迅速興起,成為繼污水處理、大氣治理、固廢處理之后環保市場上又一重要細分板塊。當前,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已成為環境領域的研究熱點,污染土壤修復技術正在加速實現市場化應用,相關的環保市場空間巨大。伴隨國內土壤修復技術的突破,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壤修復體系也呼之欲出
土壤修復市場規模越做越大
據統計,2007年至今,我國僅工業污染場地修復資金就增長了8倍,項目數量增長36倍,累計投入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達219億元,從業企業由初的零星數家升至目前的2074家。有預測顯示,未來幾年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元以上。
“與大氣污染不同,土壤污染具有隱蔽、長期存在、不均勻分布等特點,治理修復技術難度高、成本投入大、實施周期長。”
土壤修復行業發展劃分為經濟驅動、法律驅動、責任驅動三個發展階段。在行業早期,土壤修復大多由地產開發企業主導、依托并服務于工業污染場地的地產開發,修復工作開展主要由經濟因素驅動;近年來,隨著土壤保護政策法規的完善,特別是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頒布,強化了在法律制度框架下土壤污染防治的政府責任、污染者責任,土壤修復向著明確主體責任、“依法治污”方向發展;未來,隨著社會公眾土壤保護意識增強和環保督查力度加大,責任驅動將成為土壤修復工作的動力之一。
以技術創新助推產業化發展
在去年“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展覽上,污染土壤快速淋洗裝備作為自主研發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與天宮一號、蛟龍號等一同亮相,引發了業內外廣泛關注。“這套技術裝備經過五代研發升級,達到了對污染土壤的精細篩分、污染物富集和濃縮處理的目的,減量化可達90%以上,污染物去除效率超過85%。
目前,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已成為環境領域的研究熱點,污染土壤修復技術正在加速實現市場化應用。與此同時,中國土壤污染整體類型多、程度深、復合污染問題突出,這意味著中國土壤修復治理既要借鑒國外經驗,又不能照搬照抄國外成果,對專業領域的技術革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了由北京建工修復公司牽頭、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等四家科研院所共同建設污染場地安全修復技術工程實驗室,這也是國內環境修復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作為該實驗室技術負責人,李書鵬坦言,雖然中國較歐美發達國家在土壤修復啟動時間上晚了20年左右,但中國擁有更為廣闊的實踐空間,未來*有可能在這一領域超越發達國家。
打造中國特色土壤修復體系
12月5日,德州市人民政府、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華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共同建設創新與應用平臺,進一步推進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駱永明表示,國家提出的“生態優先、預防為主、風險管控”等要求,為土壤修復行業提供了新的方向,土壤修復正由單個地塊的污染治理向區域整體環境管理轉變,從整體性、系統性、長遠性出發,打造中國特色的土壤修復。
“從發展模式層面看,土壤修復行業將從傳統的污染治理工程承包為主,向環境管家、棕地開發和PPP等多元模式發力,環境大建設格局正在形成。”高艷麗認為,區域綜合性環境服務將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點。
據介紹,“環境管家”模式目前已在廣西、貴州等地成功開展,通過采用環境管理特許經營方式,對區域生態保護統籌設計、管理和運營,助力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浙江等地采用的“環境地產”模式,將生態修復與土地開發相結合,以生態環境提升帶動區域增值。此外,基于“綠色循環+智慧管理+清潔生產”的綠色工業園區建設也在積極探索中,有望推動城鄉要素資源的共通、兼容和互補,構建生態環境共同體。
“土壤修復是有市場前景的環保朝陽產業,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駱永明表示,隨著國家建設生態文明一系列政策舉措出臺,將對行業規范化、可持續發展形成強有力的支撐,物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的融合,有望使我國土壤污染治理達到一個理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