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反射鏡的發展歷程介紹
閱讀:1463 發布時間:2022-5-18
鏡子歷史源遠流長,幾乎與人類同時誕生,早在遠古時代,就有猿人以水為鏡梳理自監。從現有的資料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時候我國就已經出現了銅鏡;在12世紀末至14世紀初,威尼斯通過在玻璃上鍍上一層水銀誕生了世界上一面玻璃鏡,直到19世紀德國科學家李比希發明了鍍銀鏡子之后,人們才逐漸用銀鏡代替了制作成本高、反射效果差的水銀鏡。
銀鏡的普及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明亮,然而除了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平面反射鏡以外,還有很多用于科學研究用的反射鏡,如法布里-珀luo干涉儀中的反射腔、各類激光器中的諧振腔以及應用于特定波段的反射鏡等。
隨著光學的飛速發展,普通的反射鏡已經無法滿足精密光學儀器的需求了,于是誕生了一系列的反射鏡:光學反射鏡、超級反射鏡、飛秒激光用反射鏡、電介質膜反射鏡、鍍金屬膜反射鏡、曲面鏡等。
反射鏡是一種利用反射定律工作的光學元件。反射鏡按形狀可分為平面反射鏡、球面反射鏡和非球面反射鏡三種;按反射程度,可分成全反反射鏡和半透半反反射鏡(又名分束鏡)。
光學反射鏡在光學玻璃的前表面,通過真空鍍膜鍍一層金屬銀(或鋁)薄膜,使入射光反射的光學元件。采用高反射比的反射鏡可使激光器的輸出功率成倍提高;且是第一反射面反射,反射圖像不失真,無重影,為前表面反射作用。如采用普通反射鏡為第二反射面,不僅反射率低,對波長無選擇性,而且易產生重影。而采用鍍膜膜面反射鏡,得到的圖象不僅亮度高,而且精確無偏差,畫質更清晰,色彩更逼真。前表面反射鏡廣泛為光學高保真掃描反射成像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