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外反射鏡設計中,離軸與共軸設計是突破視場與像質矛盾的關鍵技術路徑,二者通過不同的光學架構與像差校正策略,分別針對大視場與高像質需求實現優化。
共軸設計以光軸為對稱軸,通過經典雙反射鏡系統(如卡塞格林、格里高利結構)實現小視場下的高像質。其核心優勢在于結構緊湊、裝調簡單,且主次鏡同軸布局可減少系統復雜度。例如,卡塞格林系統通過主次鏡的二次反射,將像點引至主鏡外側,避免了中心遮攔,同時利用二次曲面(如拋物面、雙曲面)校正球差與彗差,使小視場(通常小于2°)內像質接近衍射極限。然而,共軸系統的視場擴展受限于次鏡遮攔與軸外像差累積,當視場增大時,像散、場曲等像差會顯著惡化,導致邊緣視場像質下降。
離軸設計則通過打破旋轉對稱性,消除共軸系統的中心遮攔,并利用自由曲面或非球面反射鏡實現大視場與高像質的平衡。例如,離軸三反射鏡系統(如WALRUS、Schwarzschild結構)通過主鏡、次鏡、三鏡的偏心與傾斜布局,將光線路徑分離,避免遮攔的同時擴大視場至10°以上。此類系統采用自由曲面反射鏡,其面型由高階多項式描述,可獨立控制不同視場的像差,顯著提升軸外像質。例如,法國艾克斯馬塞大學設計的離軸三反系統,通過勒讓德多項式自由曲面與曲面探測器結合,實現了7.2°×7.2°視場內像質接近衍射極限。此外,離軸設計還可結合矢量像差理論,通過優化反射鏡的偏心量與傾斜角,進一步平衡像差場,提升全視場均勻性。
技術突破點在于:共軸系統通過經典像差校正理論優化結構參數,適用于小視場、高精度需求;離軸系統則依賴自由曲面加工與裝調技術,突破傳統像差校正極限,實現大視場與高像質的兼容。未來,隨著超精密加工(如單點金剛石車削)與自適應光學技術的發展,離軸與共軸設計的融合將成為趨勢,例如采用共軸折疊反射鏡結合離軸校正技術,可在緊湊結構中實現更大視場與更高像質。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