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稱甲烷含量上升 或源于北極升溫和熱帶多雨
一項研究表明,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在近零增長10年之后,2007年和2008年開始呈現上升態勢,這很可能是由北極的異常高溫以及熱帶地區的暴雨造成的。甲烷是大氣中含量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科學家對于1983年到2008年間從46個地表觀測點采集的每周空氣樣本的測量數據進行了分析。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于9月28日出版的美國《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
“至少有3個因素可能導致了甲烷含量增多。”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的甲烷專家埃德·德魯戈肯基(Ed Dlugokencky)說,“北極地區的氣候變溫暖了,再加上焚燒熱帶森林,此外印度尼西亞和亞馬遜一帶的降雨也增加了。”
科學家指出,在熱帶地區,降雨量增多會使雨季延長、濕地面積擴大,從而使微生物產生更多甲烷。從2007年年中開始,科學家注意到拉尼娜現象開始發展,然后減弱,到2008年初又增強。這種氣候條件通常會給某些熱帶地區帶來更多降雨,同時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表溫度會偏低。在美國,拉尼娜現象往往預示著西南部和中部平原地區的氣候會比平常更加干燥,而太平洋西北部的秋冬季則更為潮濕。
衛星和地面觀測結果顯示,2007年向大氣中逸散的甲烷總量有20%來自于燃燒生物質所產生的排放。
不過,2007年科學家對北半球包括北極圈在內的濕地地帶的甲烷進行監測時,當年的氣溫是有史以來zui高的。這一氣溫升高現象也與該地區甲烷含量大幅增加的跡象吻合。
德魯戈肯基及其來自美國和巴西的同事指出,盡管氣候變化會促使封存在*凍土帶中的碳轉化為甲烷,并將甲烷從水合物中釋放出來,但他們的觀測結果“與那里持續的變化并不一致”。
甲烷通常在缺氧環境中產生,比如洪水泛濫的濕地、泥炭地、稻田、垃圾場、白蟻巢穴以及牛和其它反芻動物的消化道。開采和燃燒化石燃料也會導致甲烷向大氣中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