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光譜儀的發展歷史:
*次記錄熒光現象的是16世紀西班牙的內科醫生和植物學家N.Monardes,1575年他提到在含有一種稱為“LignumNephriticum”的木頭切片的水溶液中,呈現了為可愛的天藍色。在17世紀,Boyle(1626—1691)和 Newton(1624—1727)等科學家再次觀察到熒光現象。之后熒光就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研究興趣,熒光分析方法也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生物和化學分析當中。
當然熒光分析方法的發展,與儀器應用的發展是分不開的。總體來說,熒光光譜儀自問世以來經過了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
(1)手動式;
(2)自動掃描;
(3)微機化。
19世紀以前,熒光的觀察是靠肉眼進行的,直到1928年,才由Jette和West提出了*臺光電熒光計。光電熒光計的靈敏度是有限的,1939年Zworykin和Rajchman發明光電倍增管以后,在增加靈敏度和容許使用分辨率更高的單色器等方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1943年Dutton和Bailey提出了一種熒光光譜的手工校正步驟,1948年由Studer推出了*臺自動光譜校正裝置,到1952年才出現商品化的校正光譜儀器。
熒光光譜儀的主要用途:
(1)熒光激發光譜和熒光發射光譜;
(2)同步熒光(波長和能量)掃描光譜;
(3)3D(ExEmIntensity);
(4)TimeBase和CWA(固定波長單點測量);
(5)熒光壽命測量,包括壽命分辨及時間分辨;
(6)計算機采集光譜數據和處理數據(Datamax和Gram32)。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