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儀的發展歷史:
1930年代,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發現在磁場中的原子核會沿磁場方向
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無線電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發生翻轉。這是人類關于原子核與磁場以及外加射頻場相互作用的早認識。由于這項研究,拉比于194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6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珀塞爾和斯坦福大學的布洛赫發現,將具有奇數個核子(包括質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場中,再施加以特定頻率的射頻場,就會發生原子核吸收射頻場能量的現象,這就是人們初對核磁共振現象的認識。為此他們兩人獲得了195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人們在發現核磁共振現象之后很快就產生了實際用途,早期核磁共振主要用于對核結構和性質的研究,如測量核磁矩、電四極距、及核自旋等,化學家利用分子結構對氫原子周圍磁場產生的影響,發展出了核磁共振譜,用于解析分子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核磁共振譜技術不斷發展,從初的一維氫譜發展到碳譜、二維核磁共振譜等譜圖,核磁共振技術解析分子結構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進入1990年代以后,人們甚至發展出了依靠核磁共振信息確定蛋白質分子三級結構的技術,使得溶液相蛋白質分子結構的測定成為可能。后來核磁共振廣泛應用于分子組成和結構分析,生物組織與活體組織分析,病理分析、醫療診斷、產品無損監測等方面。
20世紀70年代,脈沖傅里葉變換核磁共振儀出現了,它使13C譜的應用也日益增多。用核磁共振法進行材料成分和結構分析有精度高、對樣品限制少、不破壞樣品等優點。
1930年代,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發現在磁場中的原子核會沿磁場方向
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無線電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發生翻轉。這是人類關于原子核與磁場以及外加射頻場相互作用的早認識。由于這項研究,拉比于194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6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珀塞爾和斯坦福大學的布洛赫發現,將具有奇數個核子(包括質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場中,再施加以特定頻率的射頻場,就會發生原子核吸收射頻場能量的現象,這就是人們初對核磁共振現象的認識。為此他們兩人獲得了195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人們在發現核磁共振現象之后很快就產生了實際用途,早期核磁共振主要用于對核結構和性質的研究,如測量核磁矩、電四極距、及核自旋等,化學家利用分子結構對氫原子周圍磁場產生的影響,發展出了核磁共振譜,用于解析分子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核磁共振譜技術不斷發展,從初的一維氫譜發展到碳譜、二維核磁共振譜等譜圖,核磁共振技術解析分子結構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進入1990年代以后,人們甚至發展出了依靠核磁共振信息確定蛋白質分子三級結構的技術,使得溶液相蛋白質分子結構的測定成為可能。后來核磁共振廣泛應用于分子組成和結構分析,生物組織與活體組織分析,病理分析、醫療診斷、產品無損監測等方面。
20世紀70年代,脈沖傅里葉變換核磁共振儀出現了,它使13C譜的應用也日益增多。用核磁共振法進行材料成分和結構分析有精度高、對樣品限制少、不破壞樣品等優點。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