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氣體發生器進入大多數人視野也不過幾年的事,但是早在18世紀就誕生了它的雛形。當時,硫化氫已經作為分析試劑,被廣泛用于實驗當中。為了能夠隨時獲取硫化氫氣體,科學家發明了種氣體瓶,利用酸和硫化亞鐵之間產生的化學反應來產生硫化氫。不需要氣體的時候關閉活塞,避免硫化亞鐵和酸發生接觸。然而,這方法仍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因為硫化亞鐵并不能*不與酸接觸,氣體瓶內的化學反應仍在持續進行,只是產量比較少而已。時間久,積累的硫化氫氣體可能會噴涌而出,帶出氣體瓶內的酸液體,對人造成傷害。
為此,有科學家將氣體瓶改進成了更加完善的氣體發生器,力圖解決上述問題。盡管同現代儀器相比,當時的氣體發生器還比較簡陋,但它已經奠定了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不少科學家在此基礎上不斷更新材料,優化細節,步步將其改進為現代氣體發生器。同時,也衍生出了很多專門用來生產某種氣體的氣體發生器,比如氫氣發生器、空氣發生器、氮氣發生器等等,滿足更多用戶的不同需求。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