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擁有更高智能水平的機器人會成為我們身邊的“白衣天使”嗎?
現在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人工智能機器人也會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普及。
2017年,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上線了人工智能急診分診系統,以和國內診療指南為信息基礎,將急診患者的體征、病癥等基本信息進行采集并分析,由系統自動生成分診級別。
北京朝陽醫院計算機室副主任韋力介紹,這樣的智能系統優化了就診順序和就診環境,大大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
智能系統解放了護士的大腦,實體硬件也解放了護士的雙手。
“保姆機器人”已成為不少敬老院的“明星”。該護理機器人可以通過老人的語音命令或觸摸屏控制命令,在結構化的室內環境中實現自動取送物品、開關門等生活輔助功能,同時還具有日程事件提醒、生活娛樂等信息輔助功能。
“護理機器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療機構人手不夠的壓力。”從事智能設備研發的眾德迪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賈相晟說,機器人不僅輔助了護士的工作,也優化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集大小便處理裝置、生理參數監測及報警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護理床、幫助人體下肢外骨骼活動的“康復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研發了一系列可以輔助醫護工作的機器設備。
這些機器幫助人類解決了一些現實問題,但隨著設備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人類生活,如何確保護理機器人真正服務百姓,還需要人類為機器人明確“角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陳殿生介紹,護理機器人首先要堅持必須安全,一旦出現相關事故或決策失誤,“護理機器人”的法律責任如何認定等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從產業角度,韋力認為,機器人在現實場景里發揮人們所期待的功能和作用,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協同創新,更需要適合該產品發展的“土壤”和大量前期投入。
“對于創新性的產品,醫院需要以開放和嚴謹的態度對待。”韋力表示,醫院作為使用方,也是智慧醫療的主要載體,通過嘗試、探索能夠為行業提供反饋和建議,也可有效推動整個行業生態鏈的發展。
國家衛健委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底,我國注冊護士總數超過380萬人,全國醫護比已達到1:1.1。
護理服務領域逐步從醫療機構向社區和家庭拓展,服務內容從疾病臨床治療向慢病管理、老年護理、長期照護、康復促進等方面延伸。
“機器人可以把護士從常規型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但患者需要人文的、柔性的呵護,這些很難通過機械展現出來。”韋力說。
據了解,雖然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醫療領域“碰撞”出了一些火花,但仍然面臨著諸多技術、推廣等方面的挑戰。
賈相晟介紹,目前的機器人大多處于單點場景應用,而照護工作是處于復雜場景的工作。“由于智能機器臂成本較高、制造難度大,短期內機器人代替護士從事護理工作的可能性不大。”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現階段機器人還只能提供一些單一的如引導、咨詢之類的功能,但在未來,“護理機器人”可能會根據其功能進行外觀設計,并有可能完成更多項目的日常護理。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