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合成研究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光輝歷程。1902年,Emil Fischer首先開始關注多肽合成,由于當時在多肽合成方面的知識太少,進展也相當緩慢,直到1932年,Max Bergmann等人開始使用芐氧羰基(Z)來保護α-氨基,多肽合成才開始有了一定的發展。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有機化學家們合成了大量的生物活性多肽,包括催產素,胰島素等,同時在多肽合成方法以及氨基酸保護基上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績,這為后來的固相合成方法的出現提供了實驗和理論基礎。
多肽合成儀的現狀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各大合成儀制造公司相繼推出了升級產品和新產品,如Protein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Tribute雙通道多肽合成儀,將"短信通知"功能融入產品,增添了用戶與設備之間的緊密感,更加人性化;
C S Bio公司對其從研發型到生產型設備的UV Online Monitor系統配置統一升級,用戶可直觀看到每一部氨基酸偶聯反應的狀態并可根據數據調整出合成效果與工藝;
而Intavis則進一步將UV監測功能提升,可以在整個多肽合成反應中不間斷監測多肽反應液的UV吸收信號,同時其軟件可以根據儀器監測到的信號自動優化氨基酸脫保護及交聯和清洗步驟的參數,極大的提升了合成難度高的多肽合成率;
Advanced ChemTech公司自2005年破產重組后分裂為兩家新公司,其中Aapptec延續了其前身的生產步驟,推出Focus XC三通道合成儀。
美國另一家公司CEM以蛋白質有機反應設備的制造著稱,推出了微波多肽合成儀同樣可以合成簡單的小分子多肽。其采用微波加熱方式,大大提高了反應速度,將反應的速率增加到之前多肽合成儀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可惜的是在加熱的情況下副反應也相應增多,多肽純度不能與之前的第三代甚至第二代產品媲美。另外,微波加熱方法無法放大,故不適合用作多肽藥物的研發。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