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常用的四種消毒方法
1、紫外線滅菌
在接種室、超凈臺上或接種箱里用紫外燈滅菌。紫外線滅菌是利用輻射因子滅菌,細菌吸收紫外線后,蛋白質和核酸發生結構變化,引起細菌的染色體變異,造成死亡。紫外線的波長為200-300nm,其中以260nm的殺菌能力強,但是由于紫外線的穿透物質的能力很弱,所以只適于空氣和物體表面的滅菌,而且要求距照射物以不超過1.2m為宜。
2、熏蒸滅菌
用加熱焚燒、氧化等方法,使化學藥劑變為氣體狀態擴散到空氣中,以殺死空氣和物體表面的微生物。這種方法簡便,只需要把消毒的空間關閉緊密即可。 它們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性,或競爭其酶系統,或降低其表面張力,增加菌體細胞漿膜的通透性,使細胞破裂或溶解。一般說來,溫度越高,作用時間越長,殺菌效果越好。另外,由于消毒劑必須溶解于水才能發揮作用,所以要制成水溶狀態,如高錳酸鉀。還有消毒劑的濃度一般是濃度越大,殺菌能力越強,但石炭酸和酒精例外。 常用熏蒸劑是甲醛,熏蒸時,房間關閉緊密,按5-8ml/m用量,將甲醛置于廣口容器中,加5g/m高錳酸鉀氧化揮發。熏蒸時,房間可預先噴濕以加強效果。冰醋酸也可進行加熱熏蒸,但效果不如甲醛。
3、臭氧滅菌
臭氧極不穩定,分解時釋放出自由基態氧,自由基態氧具有強氧化能力,可以穿透細胞壁,氧化分解細菌內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須的葡萄糖氧化酶;還可以滲透細胞膜組織,侵入細胞膜內作用于外膜脂蛋白和內部的脂多糖,促進細胞的溶解死亡,并且將死亡菌體內的遺傳基因、寄生菌種、寄生病毒粒子溶解滅亡。
4、次氯酸鈉發生器
次氯酸鈉發生器是水處理消毒殺菌設備的一種,該設備以食鹽水作為原材料,通過電解反應產生次氯酸鈉溶液。次氯酸鈉是強氧化劑和消毒劑,它是通過取源于廣泛價廉的工業鹽或海水稀溶液,經無隔膜電解而發生的。為確保次氯酸鈉質地新鮮和有較高的活性。它與氯和氯的化合物相比,具有相同的氧化性和消毒作用。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