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擔負著復雜的生化反應,在行使生物功能時,必須具有特定的三維空間結構。在生物合成以后,蛋白質本身也經歷著繁雜的生理過程。在生化試驗中,常需要對蛋白質進行變復性研究,鹽酸胍和尿素就是蛋白質變復性中最常使用的試劑。
鹽酸胍和尿素:
尿素和鹽酸胍在高濃度(4~8mol/L)水溶液時能斷裂氫鍵,從而使蛋白質發生不同程度的變性。同時,還可以通過增大疏水基酸性殘基在水相中的溶解度,降低疏水相互作用。在室溫下4~6mol/L尿素和3~4mol/L鹽酸胍,可使球狀蛋白質從天然狀態轉變至變性狀態的中點,通常增加變性劑濃度可提高變性程度,通常8mol/L尿素的變性能力強。一些球狀蛋白質,甚至在8mol/L尿素溶液中也不能*變性,然而在8mol/L鹽酸胍溶液中,他們一般以無規則卷曲構象狀態存在。
尿素和鹽酸胍引起的變性機制:
1.變性蛋白質能與尿素和鹽酸胍優先結合,形成變性蛋白質-變性劑復合物,當復合物被除去,從而引起N→D反應平衡向右移動。隨著變性劑濃度的增加,天然狀態的蛋白質不斷轉變為復合物,最終導致蛋白質*變性。然而,由于變性劑與變性蛋白的結合是非常弱的。因此,只有高濃度的變性劑才能引起蛋白質*變性;
2.尿素與鹽酸胍對疏水氨基酸殘基的增溶作用。因為尿素和鹽酸胍都具有形成氫鍵的能力,當他們在高濃度時,可以破壞水的氫鍵結構,結果尿素和鹽酸胍就成為非極性殘基的較好溶劑,使之蛋白質分子內部的疏水殘基伸展和溶解性增加。尿素和鹽酸胍引起的變性通常是可逆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由于一部分尿素可以轉變為氰酸鹽和氨,而蛋白質的氨基能夠與氰酸鹽反應,引起蛋白質電荷分布的改變。因此,尿素引起的蛋白質變性有時很難*復性。一些還原劑(半胱氨酸、抗壞血酸、β-巰基乙醇和DTT)的使用,可以還原二硫鍵,能有助于變性后蛋白的復性。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