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條件下,細菌以浮游和生物膜兩種生長狀態存在。為抵抗環境中的各種不利因素,如抗生素的殺菌、過酸或過堿的環境、被宿主免疫細胞吞噬等,單一或多種細菌會聚集成團塊,形成與單個游走態細胞對應的生物膜。
在細菌生物膜中,細菌本身只占不到1/3的體積,余下的空間則由細菌分泌的“胞外基質”的粘性物質占據。正是這些粘性物質將成千上萬個細菌連接在一起。據專家估計,人類65%以上的細菌感染與細菌生物膜有關。生物膜的形成是一個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細菌先要粘附于人體組織或物體表面,然后通過“酰化同絲氨酸內酯”分子進行相互間的信息交流,引來同類細菌聚集。當酰化同絲氨酸內酯的濃度升高時,細菌體內的某些基因被激活,分泌出構成胞外基質的蛋白成分,從而形成完整的生物膜結構。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新型生物材料的應用日益增多,生物材料相關感染率逐年上升。據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99%的機械通氣患者氣管插管處有細菌定植并反復感染,導尿管相關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為92%-93%。
生物膜細菌對于抗菌藥物具有天然的抵抗能力,它的耐藥機制與單個細菌迥然不同。不攜帶耐藥基因的敏感菌形成生物膜后,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會降低,但當細菌脫落為浮游菌后,又很快恢復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當感染部位的細菌或生物材料污染的細菌一旦形成生物膜,即使使用正常劑量成百倍甚至上千倍的藥物也不易治愈。
生物膜細菌強大的耐藥性與生物膜的結構息息相關。對應對生物膜細菌的耐藥性一是研發新的抗生素;二是打碎生物膜,讓細菌分割開來,但無論哪種辦法,都必須清楚了解生物膜的形成機理和結構。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