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Alexey Ekimov和Louis E. Brus各自獨立研究出了半導體團簇,使得量子點(QD)由此被發現。量子點是具有獨特的光學和電子特性的納米級半導體粒子。1993年,Moungi Bawendi改進了量子點的化學生產方式,產生了適用于不同應用的近乎完美的粒子。
到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量子點在生物探測、顯示器、光伏和激光技術等領域獲得初步應用。2010年代,量子點技術取得飛速進步。2015年,飛利浦推出色彩更明艷的量子計算機顯示器。量子點被集成到高端液晶電視和顯示器中,提高了色彩精度和能效。“量子點”從此成為了主流熱詞[1]。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Bawendi、Brus和Ekimov,以表彰他們為量子點的發現和合成作出的杰出貢獻。
量子點
量子點是一種極其微小的晶體,通常由1,000到10萬個原子組成,大小位于1納米到幾十納米之間。如此微小的尺寸使得它們具有像單個原子一樣的量子特性。被電或光激發時,電子躍遷至更高能級,然后在跌回低能級基態時發射出光子。所發射光的波長取決于晶體大小、構成和形狀等因素。較小晶體所發射的光偏向于藍色光區,而較大晶體所發射的光則向可見光譜、近紅外甚至中紅外光區明顯偏移[2]。
布魯克為量子點的光致發光(PL)研究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案。其中包括適用于NIR PL研究的易用型PL II模塊。它可被連接至擁有合適光學元件的VERTEX或INVENIO研究級FT-IR光譜儀的右側。

?由于來自大氣和熱背景的干擾,進行MIR PL測量需要更先進的方法。為了避免來自水蒸汽和二氧化碳的干擾,必須使用VERTEX 70v或VERTEX 80v等真空光譜儀。成熟的方法是使用調幅步進掃描PL測量法。

量子點是負有盛譽和前景的適用于MIR探測器的材料。在布魯克,我們不僅為探測器材料的分析提供檢測裝置還為完整探測器的表征提供多種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 https://nexdot.fr/en/history-of-quantum-dots/
[2] F. P. García de Arquer, D. V. Talapin, V. I. Klimov, Y. Arakawa, M. Bayer, E. H. Sargent,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future challenges, Science 373, 640 (2021).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