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生物顯微鏡VS光學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中所用的可見光源是波長為400一800nm的電磁波。波傳播的特性之一是衍射。衍射就是波遇到障礙物時能偏離直線傳播的性質。根據基礎物理知識可知,由于實際光學儀器都有限制光束的“窗口”(光學顯微鏡中的“窗口”就是物鏡邊緣所限制的透光范圍),徠卡生物顯微鏡造成的衍射效應會使每個物點形成的像都是有所擴展的衍射光斑。靠得太近的像點彼此重登起來,會使畫面中的細節變得模糊不清。光學顯微鏡中還有一些像差(如球差和色差等)也會使像點展寬,但它們大多可以校矯正。所以衍射差就成了限制光學顯微鏡分辨率的*重要因素。
根據徠卡生物顯微鏡成像原理可以得出:一個物點所形成的衍射像斑是一種強度大部分(約84%)集中在中心圓斑,而周圍伴有強度逐漸減弱的若干離散同心環的衍射花樣。中心圓斑(也稱A卸因斑)的半徑。約為:n、o.6l扇式中A一顯微鏡像方所用介質中的光波長;久一物鏡光閑(即物境“窗口”)對像點所張的半角.亦稼像方物鏡孔徑角或電子束半張角。光學儀器中通常采用Rayl出gh判據作為分辨率的標準,即當一個囚斑像約中心剛好落在另一相鄰圓斑像的邊緣上時,這兩個俄恰好能被分辨。因此圖像上可分辨的zui小距離眾就是Airy團斑的半徑。。利用介質中的可見光波長入與真空中可見光波長J的關系入=4/q(q是物鏡像方所用介質的折射率),是物鏡與物之間介質的折射率,gd是物鏡光闌對物點所張的半角,燈是顯微鏡物鎊所決定的圖像放大倍數),便可以把像上的分辨率品轉換成對物方樣品的分辨率成,通常被稱為徠卡顯微鏡的數值孔徑。
因可見光的波長局限在400nm到800nm之間,故若要縮小可分辨距離久,就必須增大數值孔徑。但是為此只能靠提高勒的值,具體做法可以是在載物片與物鏡之間加油滴等,但山的zui大值約為L5,zui大張角60約為70‘。而徠卡生物顯微鏡zui小分辨率極限接近o.2Pm(即200nm)。由于人暇的分辨串約為o.2mm,因此要求光學顯微鏡的zui高放大倍數也只是1000倍左右。可以更好的看清被檢物。以這個性能來衡量,便可得知用光學顯微鏡看不清真正的細腦膜、細胞器的微結構,也看不見病毒和大分子。
備注:徠卡生物顯微鏡VS光學顯微鏡部分由https://www.cnnoptics.com/編輯上傳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