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徑分布概念
孔徑分布是指材料中存在的各級孔徑按數量或體積計算的百分率
孔徑分布原理
許多超細粉體材料的表面是不光滑的,甚至專門設計成多孔的,而且孔的尺寸大小、形狀、數量與它的某些性質有密切的關系,例如催化劑與吸附劑。因此,測定粉體材料表面的孔容、孔徑分布具有重要的意義,所謂孔容、孔徑分布是指不同孔徑的孔容積隨孔徑尺寸的變化率。上,一般把這些孔按尺寸大小分為三類:孔徑≤2nm為微孔,孔徑在2-50nm范圍為中孔,孔徑≥50nm為大孔,其中中孔具有zui普遍的意義。
孔徑分布測定方法
用氮吸附法測定中微孔孔徑分布是比較成熟而廣泛采用的方法,它是用氮吸附法測定BET比表面積的一種延伸,都是利用氮氣的等溫吸附特性曲線:在液氮溫度下,氮氣在固體表面的吸附量取決于氮氣的相對壓力(P/P0),P為氮氣分壓,P0為液氮溫度下氮氣的飽和蒸汽壓;當P/P0在0.05-0.35范圍內時,樣品吸附特性符合BET方程;當P/P0≥0.4時,由于產生毛細凝聚現象,即氮氣開始在顆粒孔隙中發生凝聚,通過實驗和理論分析,可以測定孔容、孔徑分布。
利用氮吸附法測定孔徑分布,采用的是體積等效代換的原理,即以孔中充滿的液氮量等效為孔的體積。由毛細凝聚現象可知,在不同的P/P0下,能夠發生毛細凝聚現象的孔徑范圍是不一樣的。當P/P0值增大時,能發生凝聚現象的孔半徑也隨之越大,對應于一定的P/P0值,存在一臨界孔半徑rk,半徑小于rk的所有孔皆發生毛細凝聚,液氮在其中填充,大于rk的孔皆不會發生毛細凝聚,液氮不會在其中填充。臨界半徑可由凱爾文方程給出了:rk稱為凱爾文半徑,它*取決于相對壓力P/P0,即在某一P/P0下,開始產生凝聚現象的孔半徑為一確定值,同時可以理解為當壓力低于這一值時,半徑大于rk的孔中的凝聚液將氣化并脫附出來。實際過程中,凝聚發生前在孔內表面已吸附上一定厚度的氮吸附層,該層厚也隨P/P0值而變化,因此在計算孔徑分布時需進行適當的修正。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