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領域 | 環保,化工,生物產業,電子/電池,電氣 |
---|
信號模塊不能與 CPU 1211C 配合使用。
信號板可與所有 SIMATIC S7-1200 CPU 配合使用
![]() |
參考價 | 面議 |
更新時間:2023-08-14 12:38:21瀏覽次數:443
聯系我們時請說明是化工儀器網上看到的信息,謝謝!
6XV1840-2AH10以太網電纜
1 前言通過前面幾個章節的描述,我們的生產活動已經可以正常進行,產品也可以正常生產;不過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種意外情況,現場進行售后服務也受到工程師工作排期,交通或其他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所限,無法非常及時。但無疑會影響設備用戶的設備非運行時間;另一方面大家都希望“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燃",這些其實都可以通過設備中的數據獲取,通過分析判斷獲得端倪。在本章節中將著重于這兩方面的痛點加以介紹。2 生產設備的數據采集與持續優化(Product Optimize)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如果出現非正常的情況:如超溫,超電流,超轉速或各種報警。之前面對這種情形,通常需要工廠設備保障科的人打電話申請設備制造廠商的售后服務工程師,然后再到現場完成診斷和修復。對于雙方而言,停機時間,差旅成本,問題類型的預判都是未知的因素,不少情況下還需要多次上門服務,才能*解決問題。數字化技術能否對服務過程如何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就是實現IT和OT的融合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目前數字化技術之于設備的維護和診斷主要體現在出問題后的遠程診斷和版本維護以及運行過程中的預防性診斷兩個方面。不過都需要基于一個前提:設備的控制器配置有網絡接口,并且可以連通到外網(Internet)。2.1 生產設備出現故障后的遠程診斷和版本維護2.1.1 基于工廠網絡端例如設備在運行中出現報警等異常情況的時候,若相關設備連通有網線且控制器具備相關功能,工廠的設備部門可以通過網線,遠程連通設備(車間可能和設備保障部可能相隔很遠)完成問題的初步判斷,再攜帶工具到現場解決問題。其實早在10年前,機床行業的用戶就可以通過Access MyMachine/P2P 連通目標控制器(例如802D sl, 828D ),這樣工程師可以在電腦上觀察到被連通設備HMI界面上的狀態,例如具體觸發了哪些報警??梢赃M行一些遠程的操作:檢查參數列表監控PLC的狀態信號進行加工程序的模擬數據備份和回傳版本維護等操作設計
信號模塊具有與基本設備相同的設計特點:
安裝在 DIN 導軌上:
模塊安裝在右側 CPU 旁邊的導軌上,相互電氣、機械地連接,并且通過滑塊機構連接到 CPU。
直接安裝:
水平或垂直安裝在 DIN 導軌上或使用集成的鉆孔直接安裝在控制柜中
由于所有數字模塊均配備可拆卸的連接端子(“獨立接線"),所以更換方便。
信號板直接插到每個 S7-1200 CPU 前面的插座中。
安裝:
信號板直接插到 SIMATIC S7-1200 CPU 中,因此可以電氣、機械地連接到 CPU。
CPU 的安裝尺寸保持不變。
由于所有信號板均配備可拆卸的連接端子(“獨立接線"),所以更換方便。
注
信號模塊不能與 CPU 1211C 配合使用。
信號板可與所有 SIMATIC S7-1200 CPU 配合使用。
SIMATIC TOP connect 通用連接電纜
布線
SIMATIC S7-1500 IO (25 mm)
SIMATIC ET 200SP
SIMATIC S7-1200
LOGO!
就組態、控制柜設計、采購和維修方便性而言,傳感器/執行器是一個重要的時間/成本因素。SIMATIC TOP connect 系統布線簡便、快速、安全。
通信模塊,用于
通過點對點連接實現串行數據交換;
針對 RS232 和 RS485 的物理傳輸特性,提供兩個版本可供使用
PROFIBUS 接口
連接到工業以太網接口
連接到 GSM/GPRS 手機網絡
作為單獨模塊的通訊模塊;
可與所有 SIMATIC S7-1200 CPU 配合使用
信號板,適合插到空間受限的 CPU 上;
可與所有 SIMATIC S7-1200 CPU 配合使用
6XV1840-2AH10以太網電纜
人工智能,邊緣計算,云計算, 三者者緊密相連,云計算位人工智能訓練和存儲相關判讀模型,而后將更新后的模型推向邊緣設備端,在日常生產中相應的判讀工作直接通其中第二點對于專家系統而言特別重要,試想將來的工業用戶,在設備發生故障的時候,可以將連入互聯網的硬件設備接入專家系統,讓專家系統對故行設備直接給與判定(由于雜,且接入服務的客戶端又比較多,因此需要使用多臺服務器同時協同才可以完成運算,而在服務器負荷不飽滿的時候,這部分計算能力又可以用來支持其他的復雜運算,如日常理),將大大縮短設備的非規劃停機時間。
2022年初,“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突然火爆于互聯網端,其中當然寄托了大家對現實中出現波折的“全球化" 能否在另一個虛擬空間展開的期待甚至是信心,而把這中,其實組成這個工業元宇宙的則是一個個的數字孿生,貫穿以VR/AR 技術,5G,云計算,人工智能甚至區塊鏈等科技的協同,當然最終落地還需要和傳統硬件和運營技術的無化不僅僅是技術,更在于人,因為上述的一切都還是要靠人才能實現,因為:操作各類系統的是包含你我在內的每一個人。實現這些技術的是包含你我在內的每一個人。我們解讀的數據每一項KPI,它們背后都是幾十人,上百人的辛勤勞動。